业务丛谈丨管住基层小微权力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以基层监督为支撑,持续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健全空编人员动态补充机制,提升基层纪检监察监督质效。实践中,北京市顺义区纪委监委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督调研,针对从日常监督、类案分析、巡审联动监督中发现的“小工程”“小公章”“小津贴”等风险突出问题,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管住基层小微权力的有效举措,持续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联动监督堵住村级小工程风险漏洞。针对近年来村级建设招投标起始额以下的小规模工程项目腐败问题多发现象,区纪委监委选取李遂镇作为试点,建强区、镇、村三级监督网络,纵向整合镇、村监督力量,横向加强与审计、巡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出台村级“小微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全面梳理廉洁风险点,对项目立项、工程发包、合同签订、现场检查、竣工验收、资金审批、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各环节提出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明确标准、理顺流程、厘清责任。试点运行过程中,各村工程项目决策程序不合规、合同管理不规范、工程发包不透明、工程款拨付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大幅下降,村级“小微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目前已在全区推广实行。
科技赋能规范小公章使用管理。村级公章如果管理不严格,就会成为村干部实施套取骗取财政补贴、违规发包集体土地、违规插手参与工程建设等谋私行为的“通行证”,后果严重、影响恶劣。针对此类问题,区纪委监委选取木林镇作为试点,指导其引入“智慧印章”数字化系统,用电子套筒锁住公章,通过手机申请审批解锁,盖章结束自动上锁并对用章人、用章材料拍照留档;开通线上“云证明”服务,由申请人线上申请,审批通过后生成电子章,大大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和效率。通过试点镇的运行,各村乱出证明、乱盖公章、以章谋私等现象明显减少,“智慧印章”系统正在全区各村逐步推广。
综合施策遏制村级小津贴违规发放。针对近年来查办的村“两委”干部变相套取协管员工资、违规兼职领取薪酬、违反程序领取津补贴等典型案件,区纪委监委选取大孙各庄镇作为试点,推动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在任村干部兼职协管员实施办法》《关于落实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机制的办法》,明确工作标准、压实发放责任、强化多部门联审,确保津补贴发放规范严格。同时,指导各镇开展此类问题专项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综合运用约谈提醒、党内通报、批评教育等方式,坚决遏制小津贴违规发放歪风。
创新机制推动监督有形有效 。区纪委监委对“小工程”“小公章”“小津贴”等试点专项整治成果开展“回头看”监督,在验收监督成果和治理效能基础上,加大经验总结和推广力度,在全区探索构建“包村工作组”“廉洁监督员”“热线+网格”三位一体基层监督体系。区纪委监委划片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加强统筹部署、调度指挥,督促各镇党委扛牢主体责任,由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包村工作组”,下派“廉洁监督员”指导延伸监督触角,通过“热线+网格”发挥前哨、探头作用,收集反映基层情况和问题线索。同时,指导各镇纪委建立完善“1+N”协调联动机制,与信访、接诉即办专班、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等部门定期会商,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通过各监督主体相互补位、分工协作,推动基层力量聚合、工作机制集成、监督精准有效。(北京市顺义区纪委监委课题组)
皖公网安备 34012402000415号